環保產業“三大改革”成績顯著,基本框架有了,基本實踐有了,但還遠沒達到理想狀態。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近日,中國水網結合環保產業的市場熱點走訪了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家廉。
新“4萬億”
“此4萬億非彼4萬億。”王家廉說。今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隨即環保部透露,我國將投資1.7萬億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投入2萬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加上此次公布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據外界推算,約投資4萬億元。
王家廉認為,與2008年的“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相比,兩者的投資領域不同,“舊4萬億”主要投資于鐵路、基礎設施,環保雖亦在其中,但規模僅為2100億,而“新4萬億”更偏重于環保。
大批投資無疑會拉動產業速度發展,但王家廉認為,產業投資也存在一些隱憂。“雖然很多政策文件對環保產業制定了比較詳細的規劃,但是從實際情況看,有些問題是短時期內無法解決的,所以我估計,4萬億投資會更多地拉動建筑業、設備制造業,而對環保服務業的貢獻不會太大。”
“舊4萬億”以行政手段為主導,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效應。王家廉表示:“希望新4萬億不要再回到老路上去。”
促進市場化
水業市場化改革一直在艱難推進,從未停止。
王家廉說,我國水務領域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績,要歸功于水務領域大膽的改革。他提到水務三大改革包括:水務私有化改革,即市政公用設施行業向民間開放;水務吸引社會多元化投資改革;水價改革。“這三大改革奠定了今天水污染治理的基礎,三個步驟環環相扣。”
當前,環保產業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產業整體效率低,工程、技術、設備都存在很多問題,運營不規范,監管不到位,投入不足或者投資浪費等等。不同地區的市場化水平也差異較大。
“環保產業的基本框架有了,基本實踐有了,但還遠沒到理想狀態。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中央部署,強調市場化的意義在于促進市場化發展。”
“伴隨著制度建設、法制建設,環保產業才能逐漸完善,才能走上正軌,改革才能徹底成功。”王家廉指出。
“脫殼”成長
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
王家廉回顧了環保行業的發展歷史。從1974年全國首次發生重大環境公害事件,到形成環保治理整體體系,建立健全環保法律制度,每個階段都面臨不同的社會需求和任務。水務領域早期以“三廢”治理為核心,逐步發展到工業廢水治理、城市污水治理、小城鎮農村環境治理、重金屬治理,這個過程就像昆蟲脫殼一樣,在脫殼中成長。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染物的產生還在爬坡階段,等到污染物的總量被控制住了,再來談削減,談污染源治理以及生態環境的修復。生態環境修復,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過程,日本對琵琶湖的治理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環保是末端,政策力度加強,無疑會促進環保產業形勢越來越好。但現在有種不好的傾向是說得多做得少,我覺得多說沒有意義。我提倡一個原則,‘污染環境人人有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每個機構都這么做,環境就好了。把現在的治理好了,還要慢慢償還前面的欠賬。”
|